劉干霄? 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學博士,金石財策創始人&璟承家辦執行總裁,著有《重新定義理財顧問》、《中國家族辦公室管理前沿》
有些人看到自己的股票賬戶紅了又綠,就感覺牛市已經結束了。
?
可是“牛”真的會那么小嗎?
?
其實,我們不要糾結中國股市到底是牛市,還是熊市,同樣也不要糾結滬深300指數到底有沒有突破3000點或3200點。
?
因為,只憑股市指數,就直接去判斷是牛市,還是熊市,未免太過武斷。
?
牛市的構成,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
首先,國家政策一定要鼓勵。
第二,從產業資本,到金融資本,到民間資本,一定要有必要的資金量去支持。
第三,大家的風險偏好要從厭惡走向中性,甚至走向偏好,情緒要上來。
如果我們能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今天的市場到底是牛市,還是熊市,就能得到一個更完整、更有效的答案。
?
先說,我們可以根據滬深300指數,去判斷牛市,還是熊市嗎?
?
很多人都在diss吐槽,十年了,滬深300指數還在3000點,甚至經常要保衛3000點。
?
我們可以先思考一下滬深300指數的構成。它都是由一些房地產、銀行、化工、大消費等產業構成。
?
從2013年推出供給側改革至今,十年都已經過去了。舊經濟在從工業化的上半程到下半程轉換期的時候,注定了會表現平庸,甚至是坍塌。而以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商業出海等為代表的新經濟領域,卻在高歌猛進地增長。
?
在銀行股、房地產,以及傳統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的同時,我們看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新科技股票與5到10年前相比漲了多少倍?即便如今有所回落,仍比成立之初時漲了數倍。
?
還有一家叫SHENIN(希音)的公司,還沒有上市,估值已經達到1000億美金,年營業額達到275億美金,已經超過了跨國服裝巨頭ZARA,但這家公司的名字很多人還不知道呢,這都是時代變遷的體現。
?
滬深300指數,在舊經濟逐漸坍塌,新經濟還在潛滋暗長的階段,還能維持在3000點,其實是很難能可貴的。
?
如果認識到這些,我們就不能以滬深300指數是否上3000點,來判斷股市是牛市,還是熊市。
?
任何時代、任何階段都有特定的賽道和特定的公司跑出來,從精選賽道、精選個股的角度來看,技術性牛市或者是你個人的獨立行情,隨時都可能出現。
?
再來說,今天我們是否具備了全面牛市的基礎?
?
從經濟的基本面上看,好像不具備,我們的產業轉型還沒有完成。傳統觀點認為,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不好是因為經濟不好……
?
但是我們仔細回想一下,每一次股市的表現,都與經濟直接正相關嗎?
?
其實不見得!
?
當前,我們在動用舉國體制去搞新質生產力、搞科技突破。從政策層面,需要一個牛市,而且是一個長牛、大牛。

?
從產業政策上來說,新經濟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會取代舊經濟。比如,中國在商業航天、5G、6G、轟6、殲20、航母等很多領域,已經具備了全球領導者的地位。
?
產業資本,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會把錢投資到有未來的地方。情緒也是一樣的,只要新產業有賺錢效應,情緒就會被調動起來。
?
中國儲蓄率很高,有著龐大的存款規模,如果能分化出來百分之十的存款到股市,都是數萬億級的水平。
?
有一組數據可供參考,美國股市的市值是它GDP的240%,中國股市的市值只有自身GDP的68%。如果未來中國的證券市場能夠做大做強,股市市值能夠擴充到GDP的100%,那就是幾十萬億的增量。如果股市市值達到和美國一樣240%的時候,那股市擴容將相當可觀。
?
所以說,水大,魚才會大。
?
落實到中國家庭的具體理財規劃上,我們要知道,中國式現代化的機會只有一次。你可以篤定這件事不發生,但是萬一發生了,你將會承擔巨大的機會成本。
?
從理性出發,這種資產可以作為自身的標配資產,比如科創板的指數、中證500指數、科創50指數;從行業來看,可以考慮醫藥領域ETF、芯片的ETF。如果看好證券市場,預測牛市大概率會來,那么,券商的ETF、非銀金融的ETF等也可以考慮配置。
?
如果你不呼吁一個全面牛市,可以精心地做好賽道選擇、個股選擇、交易策略選擇,再結合自己的風險偏好,做必要的標配,以及隨著市場的變化,做必要的增配或者減配。這樣,你大概率就可以收獲一個很好的投資回報。
?
即便如此,從防范風險的角度來看,也不要全倉,更不要加杠桿,尤其是不能拿自己當下要用或者未來計劃使用的生活費去做投資。
?
重要提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