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開年以來,受美元加息預期走強、俄烏沖突升級等多種因素影響,全球資本市場震蕩分化加劇。A股方面,市場情緒化操作顯現,一部分投資者開始擔心股市下行持續。當今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找到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投資機會?
近日,金石財策主辦的“系統進化、財富升級——2022年中國資本市場結構性機會與投資選擇”專題會在北京舉辦。金石財策首席運營官、首席投資官王墨石女士作為主講嘉賓,回顧了最近幾年資本市場走勢和結構性投資機會,結合近期資本市場情況及2022年國內經濟環境和趨勢進行分析研判,關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投資機會,她提出明確建議。
2019年、2020年是資本市場的牛市之年,市場行情普遍上漲,A股的中證500、中證1000,美股的標普500、納斯達克等指數整體上漲,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賺錢都相對容易。2021年,在前兩年牛市的大背景下,基金規模和數量大幅增加。基金業協會公布2021年底公募基金市場數據,全行業規模首次突破25萬億,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公募基金規模升至全球第四,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但剔除貨幣基金后全部公募基金整體年收益水平不足5%,創近年新低。私募基金方面,2021年全市場新成立私募基金數量和證券投資類基金數量雙雙刷新歷史紀錄,國內百億私募增速也創下歷史之最。
2021年對于機構而言依然是牛市的延續,但對于很多個人投資者而言結果卻十分不樂觀。2021年A股市場指數整體為震蕩模式,中證500、中證1000、標普500、納斯達克均實現正收益,但滬深300、恒生指數跌幅較大,市場結構極端分化,以往的白馬股和藍籌價值股出現下跌,呈現典型的成長股行情。2022年,市場行情出現反轉,各主要板塊指數都在下跌,只有去年跌幅最大的恒生指數出現上漲。
權益市場雖波動較大,但仍后勁十足。2018年以來,政策主導舊經濟向新經濟過度。在資管新規和地產三條紅線等政策的約束下,信托余額持續下降,剛性兌付不復存在,非標資產大幅減少,銀行間資金充裕,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走低。資金為保持收益開始轉向以科技、產業和資本市場為代表的新經濟模式中,權益市場的地位提升,股市結構性機會仍值得期待。
投資者要想在跌宕起伏的市場環境中獲得穩定收益,對經濟政策、產業發展和資金流向等關鍵因素就要有清晰的認知。王墨石從“穩字當頭“的國家政策導向、未來經濟發展動力和增長點等多方面著手,明確提出投資增值的本質在于企業成長,投資就是投企業成長,未來依然看好權益投資中的成長型機會。
在談到2022年投資機會時,王墨石提出,2022年指數難有大的趨勢,但個股漲跌幅差異將會非常之大,這給好企業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也會讓一些差企業被市場淘汰,資本市場結構性機會仍存。
王墨石進一步明確2022年三方面的結構性機會。一是反轉,PPI-CPI 剪刀差逆轉意味著上游原材料行業漲價邏輯弱化、中游設備制造業成本壓力下降、下游可選消費行業利潤率逐漸改善,可關注受政策影響調整較為充分的互聯網行業在規范政策明確后重回增長的機會,比如中概、地產,以及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消費行業的復蘇機會;二是成長,雖然價值投資近期反轉,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創新驅動的成長型企業的突破發展才是關鍵,可以關注在經濟弱衰退時期仍能保持盈利增長的景氣行業及公司;三是政策,關注國家政策重點支持的行業,如與碳中和相關的新能源產業鏈,以及解決自主可控“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技術及高端制造業領域等。
王墨石強調,資本市場不是經濟增速的晴雨表,而是經濟增質的晴雨表。雖然經濟增速下行,但只要經濟質量在提高,資本市場都可以處于中長期的繁榮階段。因為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體才有未來,這是全球尤其成熟市場市場的共同特點。我們既要看到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去尋找具有安全邊際的投資機會,更要看到經濟轉型增質帶來新舊賽道轉換的機會。
專精特新無疑是中國經濟增質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專精特新”領域的投資基金并非是狹義的中小企業組合,而是圍繞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定義,真正能夠解決各行各業發展過程中卡脖子問題的企業組合,涵蓋高端制造、半導體、智能汽車 產業鏈、消費電子、軍工、新能源、醫藥等行業真正創新的企業,本質是對科技進步的追尋。
選擇不同策略的股票基金以分散投資風險
活動最后,王墨石針對二級權益資產投資給出了具體建議。從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看,持有股票資產的平均收益率要遠超過其他類別資產,只有通過長期持有股票基金,才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收益。同時,投資者可以選擇不同策略風格的股票基金以分散投資風險。
在獲取合理超額回報的同時,普通投資者也可以選擇以 FOF 為載體的資產配置形式,可以降低股票多頭帶來的巨大波動,讓投資人能夠行穩致遠地分享中國經濟質量提升的紅利。